金融聚焦

古装+动作:中国大片取悦海外的“法宝”


  • 时间:2024-04-29 00:12:39
  • 浏览:145

古装+动作:中国大片取悦海外的“法宝”

2006年12月12日09:04 新华网

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拉开中国电影大片阵势,陈凯歌无极紧跟上阵,到冯小刚夜宴分一杯羹……三大名导打造的中国大片在取得神话般票房的也遭到空前的质疑: “重展现不重表现”,“炒作大于创作”,中国电影“退化”到只会拍“古装+武打”这一型。

2006年最后一部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公映前夕,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拍这种古装大片,纯粹是为市场拍,尤其是海外市场。”

耗费巨资,集合从导演、演员、制作班底精英的国产大片,绞尽脑汁只为取悦国外市场,是媚外之举,还是中国电影与世界接轨的必经之痛?中国电影何时才能走出“光靠国内市场断然是要赔钱”的窘境?

将于12月中旬在国内公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视为2006年中国大片的压轴之作。(资料图片)

中国三大名导打造中国大片时代

经过十年产业改革调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全面复苏。自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激增至15亿元后,2005年攀升至20亿元。而据最新数据预测,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6亿。

中国大片被认为是拯救中国电影票房的关键。2002年,导演张艺谋执导了中国本土电影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这部投资3000万美元打造的武侠电影,上映20天内就创下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国内票房成绩达2.5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奇迹。2004年,张艺谋再接再厉,执导第二部商业大片十面埋伏,这部由新画面公司与港资联合投资2.2亿元人民币的影片,同样创下1.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佳绩。2005年,拔得票房头筹的是陈凯歌执导的无极,制片方来自中、美、日、韩四国,投资高达3500万美元,国内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

2006年,以每年一部贺岁片起家的导演冯小刚推出了古装大片夜宴,投资达1500万美元。投资方之一华谊兄弟影业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表示,2006年前10个月影片票房已近1.4亿人民币。有趣的是,王中军将夜宴的收益排在了另一部还未公映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之下,王中军预计张艺谋这部新戏的票房将达2亿元人民币。而该片制作人张伟平则自信向媒体表示,相信满城尽带黄金甲在12月中旬上映后,国内票房将突破3亿元人民币大关,再创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

这些票房动辄上亿元、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大制作影片,在观众与专家处却遭遇了清一色的质疑与批评。“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玄乎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花钱拍了一堆垃圾。”来自网上的评论格外尖锐。只有视觉的冲击或华丽的外表,没有文化内核的足够张力,缺乏人类固有的思想共鸣……“票房不错,口碑极差,观众看过,都说上当”成了中国大片的写照。

中国电影拓展国际市场的时候,外国电影业也希望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如中日两国近年来展开了“互动式”电影交流,图为日本著名资深影人松坂庆子现身日本电影在杭州的展映式。

古装+动作,中国大片只为取悦海外市场?

三位卷入大片制作的导演也因中国大片而备受质疑,有的口碑甚至降至历史的“冰点”。无论是为中国电影第一次拿到世界级大奖(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张艺谋,还是中国导演中唯一问鼎国际电影业“含金量”最高奖项(霸王别姬获第46届夏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陈凯歌,都被嘲笑“退步到连故事都不会讲”。而希腊国宝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11月在京接受采访时也含蓄表示,“我更喜欢张艺谋和陈凯歌早期的作品。”

更受诟病的是,在创作中,这三位名导在类型上“狭路相逢”,无一例外选择了“古装+动作”这一套路。知名影评人王文宾尖锐地指出,题材单一化、审美统一化、故事幼稚化,中国国产大片这“三大综合症”,恰恰显示了整个电影市场题材的单一及电影编剧想象力的整体匮乏。一味的跟风甚至引起了他国影人的不解,“中国电影申奥非古装不可吗?”美国著名电影人、美国派拉蒙和环球的合资公司首席执行官查理斯·瑞索奇日前致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中国连续5年向奥斯卡评委会选送古装片的行为表示不理解。

中国内地电影缺乏对新人的培养和关照,也是被诸多专业人士诟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开始由表演转向投资制作的香港艺人曾志伟说,自己投资拍摄的影片江湖,总投资3000万港元,担纲导演的就是没有名气的新生代。他希望此举能对培养新人起到积极作用,“但把这样的资金用于一个没名气的导演,在内地是不可想像的”。

五部中国大片的制作班底也面目相似。摄影鲍德熹、美术指导叶锦添、作曲谭盾、动作指导袁和平……当最早组合这些成员的影片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奖后,他们也成了中国大片的常客。

为什么中国的商业大片只有这样一种模式?张艺谋日前做客央视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海外市场。他说:“今天的中国商业大片光靠国内市场断然是要赔钱的,而且赔死你。因为海外这些市场、这些片商只认这个类型,其它不认。他们不敢买,或者不敢高价买。你就是全是华人明星,我就跟你说,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巩俐、章子怡都加上,你没有动作,他们演一台文戏,你试试去。他马上,他比如说一百万美金买,他一看这个,对不起我二十万美金买吧,他就这样。海外市场就这么残酷,就这么不讲理,就这么让你愤怒。”之前,陈凯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了类似的意思,“现在的环境是商业社会,我们不能置身其外,不能超然地不考虑所处的环境。”

而要攻占国际市场,第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无疑给中国导演们树立了明确的模板。这部影片以中国武侠为题材,有诗意的场景和舞蹈化的格斗,再配上风格幽远的主题音乐,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4项大奖。

国内观众电影消费能力差,为了拉观众进电影院,就只能拍豪华大制作。大制作需要回报,回报只能从海外市场获得,海外市场目前只接受一种模式:古装+动作……“市场”是制作人、投资商、导演的一致口径。冯小刚曾经表示:“你说观众不需要大片?疯狂的石头口碑好,媒体都宣传,一两千万票房;龙虎门没什么动静,随随便便七八千万。”

国内的电影消费能力不强的确是事实。王中磊曾指出,2006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近10亿,其中11部进口分账影片占据5.1亿,在总票房上,国产片除了年初的霍元甲过亿,疯狂的石头拿下2000万元,几十部电影票房不过3亿多人民币。而同期上半年日本票房第一的海猿:爱的极限票房约5亿人民币,第10名的票房也有1亿多人民币。

“倒流水”作业,中国电影的“福音”还是“毒药”?

艺术还是商品,这是电影业一直有争议的问题,而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路途中,为了保证票房,中国大片迎合国外市场,采用“倒流水”作业,更使对票房口碑如何两全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要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熟悉与陌生的配搭,本土性与国际性的融合,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资本与市场的匹配,东方与西方的共享均不可或缺。在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霸权现实中,要突围肯定困难重重。中国的导演们利用西方最能接受的古装历史电影和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探索出一条值得褒奖的大片之路。

也有评论认为,中国大片并不是民族电影的努力方向,其正在使院线的门槛不断提高,不断蚕食原本属于其他题材类型影片的票房空间,造成新的电影市场失衡,危及到中国国产电影产业的健康成长。

上海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高军表示,在2005年的261部国产影片中,真正规模进入电影院线操作的不足1/4,仅60部左右。而在未进入院线的近200部国产片中,低成本电影几乎占到95%以上。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丁莉丽说,小成本的电影正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资金上的问题雇不起版面,导致市场关注度不高,而关注度的缺乏又使得院线对其反映冷淡,即使勉强进入院线,市场表现也差强人意,这又进一步坚定了院线的冷淡态度和对小成本电影的成见。如十面埋伏的暑期档为成功地避开了国外大片,电影往事在档期上一再为大片让路,造成票房惨败,张扬的向日葵,一部口碑甚好的电影却由于发行方的无所作为而遭遇了“滑铁卢”。

而即使是在商业化色彩浓厚的美国,电影创作也并没有完全唯“大片”是图。杜巧玲说,在美国电影市场,一年拍摄的电影大约在600部左右,其中有150部出自好莱坞的几大电影厂商。无论是像世界大战星球大战3:西斯的复仇这样的商业巨片,还是像破碎之花这样比较小众比较艺术的电影,或者像迷失东京杯酒人生这样的独立制作电影,都有自己的展示空间。

反观被中国导演走国际市场时揣摩的榜样卧虎藏龙,其成功只能算是“无心插柳”之举。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研究中心杜巧玲介绍,卧虎藏龙最初只在美国的16家影院里做有限的点映,由于口碑非常好,接下去公开放映时影院数就扩大到了693个。如果是一部商业大片,这个影院数可以说是很可怜的,但作为卧虎藏龙来说已经是相当好的了。而最终放映的影院高达2027家,成功跨越了1亿美元的票房门槛,为影片赢得奥斯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电影如何从生产环节的产品转化成市场流通的商品最敏感、也最有发言权的中国电影发行业有着类似的意见。陕西西影华谊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耿跃进说,美国电影每年的生产量可比作“橄榄型”,盈利或赔本的影片占两头,都是少数,真正撑起市场的中间这一块,大约要有300部左右的影片数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满足不同喜好、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的需要。中国电影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中国大片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它没有根基:在美国,正常的电影工业中,全明星的一流大制作、所谓的‘票房炸弹’每年不过拍一两部,中坚力量是70%的中小制作,它们也是电影工业利润的中坚来源。”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影集团发行放映分公司经理耿西林表示,市场需要大片,更需要多种类型的中、小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电影市场才会繁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