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聚焦

“中国产能过剩论”站得住脚吗?


  • 时间:2024-04-29 02:04:36
  • 浏览:85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4月24日起对中国进行访问。在他出发前,美方就放话称,布林肯访华期间将就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表达关切。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舆论场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政客和媒体宣称中国政府补贴造成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中方为消化这些过剩产能,以所谓低价在海外倾销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他国经济。

“中国产能过剩论”站得住脚吗?美方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目的何在?会对全球贸易带来哪些伤害?这一系列问题值得追问。

产品出口≠“产能过剩”

△ 参观者在上海车展比亚迪汽车展台展出的DM-P插混动力单元模型展品前驻足观看。

“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6日下午在上海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会谈时强调,以市场眼光看,产能多少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以全球视野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形成的。

事实上,美西方炒作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新能源产品贴上了“产能过剩”的标签。

在全球高度分工的经济体系里,产出和需求不能限定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从各国实践来看,某个行业的产能大于国内需求是普遍现象,出口因而很正常。比如美国生产的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德国生产的汽车80%都用于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客机也大量出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为“出口商品多就是产能过剩”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中国国际经贸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密以10多年前关于我国钢铁产品产能过剩的争论为例指出,当时相当多的西方国家认为主要责任方是中国,他们批评中国生产了太多的钢铁产品,使世界遭受了损失。

“当产能超过需求时就存在产能过剩,但我们需要找清楚原因。”周密告诉中国报道记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需求方产生了严重影响,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经济体遭受了严重影响,而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产能都进入了中国国内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市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在减少产能过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作为G20杭州峰会的主席国,中国和G20成员国成立全球钢铁峰会,为全球钢铁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提供讨论解决方案等。“事实真相是,美国应该对其次贷危机负责”。

周密指出,一般来说,供应链主要有供给侧、需求侧和物流侧三部分。理想情况下,需求的变化可以被供应商考虑生产计划的情况,供应商的产量不会超过市场真正能吸收的能力。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需求会随时发生变化;二是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时间滞后;三是需要考虑物流延误,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四是竞争总是在重塑供需关系;五是政府在提供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供求关系来谈论产能过剩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和不科学的观点。产能过剩本质上是因为人们对正在生产的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中国新兴的电动汽车(EVs)等生产产能并非没有市场需求,由于美国和欧洲的限制,市场需求不能正常释放,形成了市场限制和扭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说,这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出现所谓产能过剩的真正原因。

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

△在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批新能源汽车即将通过专用框架运输方式出口。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谈不上“过剩”向海外倾销。以德国汽车为例,去年德国生产了360多万辆汽车,其中280多万辆销往国外。

彭博社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大多数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商的产能利用率均在国际公认的标准之内。美欧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效率不如中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

“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是保护主义的表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24日下午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只会造成“多输”的局面。世界并不需要中国减少产出,而是需要更多资金和产品来加快能源转型和消除贫困。

汪文斌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光伏装机需求量也需要大幅增长。当今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新能源产能过剩,而是严重短缺。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应了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将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李治指出,从本质上讲,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一个产能竞争的问题。从工业投资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商人都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和生产都遵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关于谁的产能过剩的争论只会导致相互指责、关税壁垒和贸易战。

美国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这一论调对全球贸易而言是潜在的危险。按照这一论调,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超出其国内消费能力的产品。每个国家只能生产供本国消费的商品,全球贸易将不复存在。“这对每个经济体而言都将是完全而彻底的灾难”。

拉迪表示,他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隐藏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感到担忧。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并不清楚如何来衡量所谓的“产能过剩”。

“中国企业让新能源汽车更便宜、更普及,其制造实力和竞争力是由市场决定的,应该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赞扬。”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执政党津民盟新闻宣传书记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说,对于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完整价值链、更高效的制造体系和知识产权。这种优势可以让发展中国家都能购买到性价比最好的新能源电池,迅速从化石能源转向绿色能源,让国际社会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部分发达经济体炒作“产能过剩”只是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不利于全球贸易。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近日撰文指出,美国担心在国际贸易中,自己越来越多的产品无法保持价值链高端地位。这道出了美方的经济意图——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

当今世界,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是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必须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理性看待。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损害全球产供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

中美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奥托尔巴吉,员工在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工作。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产品产能过剩很容易出现,但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产品产能过剩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太平洋的面积大到足以容纳两个主要经济体的供求关系。”李治说,有效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扰连续几届美国政府的长期问题,面对美国缺乏有效的需求,中国不仅可以减少收入短缺造成的困难的美国人民通过提供廉价的消费品,也通过中国和美国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扩大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扩大在美国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帮助美国恢复其能源需求的活力。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美国的产业转型,本质上是寻求供需双方平衡与协调的问题。”李治说,中国正在尝试扩大需求、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利用需求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政策工具,促进消除贫困、保护环境、扩大基本消费。如果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对美国也将是不利。中国国内需求的扩张也有利于美国企业和投资者。两国在扩大内需战略上的合作比在产能上的竞争更重要。

目前,中国提出了积极的单方面开放的政策,鼓励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到中国投资,扩大了外商投资和进口商品的范围。

“中国的开放正在帮助中国稳步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冲击中复苏,而美国则越来越被封闭,对外部竞争有偏见和过于谨慎,美国应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李治建议道。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愿与各方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汪文斌说,希望有关国家秉持开放心态,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