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报

被广东反超,这个高教大省发力了


  • 时间:2024-04-30 10:17:14
  • 浏览:132

每经记者 杨弃非每经编辑 段炼 杨欢

作为高教大省,湖北正推动新一轮高校布局。

就在几天前,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新校区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开工建设,项目一期计划今年9月建成开学。这也是自武汉传媒学院大悟校区去年迎来首批新生报到后,大悟县即将拥有的第二所高校——两所高校均为武汉高校异地办学设立的分校区。

自2020年湖北提出“鼓励在汉高校与武汉周边县市合作办学、建设产业研究院”以来,大量武汉高校开始走出“省城”,以异地办分校区的形式在周边地市落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20所高校与地方签约或落成分校项目,不少县、市实现高校甚至本科院校从无到有的突破,武汉“1+8”城市圈内城市则是主要受益者。

发展异地办学的先行者莫过于广东。通过引进高水平高校建设分校,广东高教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涌现出哈工大深圳校区等成功典范。且作为近年来“疯狂”建高校的代表,广东当前的双一流高校数量已经超过了传统高教大省湖北。

但自2017年中央明确提出不支持跨城、跨省建设新校区后,异地办学一度陷入停滞。与广东相比,湖北探索的是一条不尽相同的道路:大量省会非“双一流”高校扎堆“外迁”,又将为高校新一轮发展带来何种经验?

“生长痛”

在外界看来,湖北积极谋划高校异地办学,一个重要内因源于提升当地高校水平的迫切需求。

早在2017年,时任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应佳就曾提到,湖北作为高教大省,高教领域“大而不强”、科教优势下滑的问题值得警惕。

“不强”突出体现在地方高校上:

据他当时列举的数据,在湖北129所高等学校中,地方高校以121所占主体,这些高校彼时仍没能打破无院士、无“211”、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国家重点学科的“四无”局面,而据其不完全统计,其他省市共26所地方高校有院士,总数达百人之多。

地方高校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5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上海、江苏超过60%、广东、山西也接近60%。

地方高校的弱势甚至让湖北面临被“反超”的局面。也是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当时湖北以7所高校入围位列全国第六;但到了2020年第二批名单公布时,广东则一口气增加3所至8所超过湖北,新增的华南农业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而上海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则均为省、市属高校。

而纵观湖北高校,8所部属高校中仅中南民族大学尚未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更多的“晋级”机会无疑将在地方高校中出现。

也是2020年开始,湖北不断对外传出支持更多地方高校冲击“双一流”的消息。到2022年,湖北更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若干措施,集中确定了11所高校11个学科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以“力争到2025年2所以上省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走出武汉,成为地方高校跃升的第一步。

从结果来看,与其他省份多为“双一流”学校“打头阵”不同,湖北将开展省内异地办学的高校中,仅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少数属“双一流”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大“王牌”尚无相关动作传出;反过来,大量地方高校则纷纷拿出分校建设方案和动作,构成此轮湖北高校建设潮的“主力军”。

以被纳入建设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的高校为例,武汉轻工大学已确定将在孝感落地新校区,湖北工业大学与襄阳共建的研究生院已投入使用,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也在各地市中寻求合适的新办学场地。

这也意味着,在推动地方科教水平提升、带动经济发展之外,借地方之力提升自身水平,也成了这些“外迁”学校更重要的任务。

破瓶颈

高校在省会面临的发展瓶颈,地市能够如何打破?

在咸宁市嘉鱼县设立新校区后,武昌首义学院校长李崇光曾提到,学校办学条件和整体办学实力都得到了提升,不仅面积增加1000余亩,而且新建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也充实了学校的设备设施。

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在不少高校参与评级时,生均面积、招生数量等因素都是考察的核心指标。高校在地市办分校,不仅能取得更大的办学面积,并且耗费的成本更低。而与省会城市相比更小的高校竞争,也可能为其带来更多在地生源,并辐射更广的区域。

也不乏有学校将外迁视为面对实际困难后的唯一出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相关负责人就曾提到,2024年学校将接受办学水平评估,16平方米的生均建筑面积是硬指标,但其实际仅不到12平方米,并且位于东湖高新区繁华市区的条件使其无法就地扩容。2021年,学校确定在鄂州设立新校区,一次性增加约1000亩面积,解决学校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