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报

国内首个珐琅器常设展厅在上海设立,背后是传奇收藏家两度捐赠


  • 时间:2024-05-11 21:02:41
  • 浏览:136

“今后我还要捐,希望我捐第二次的时候,诸君都能再次来到这里。”去年9月,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其珍藏的32组46件明清掐丝珐琅器。半年多之后,他践行自己的诺言,再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8组9件铜胎掐丝珐琅器。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设立国内首个珐琅器常设展厅,将两次受赠的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尽数陈列展出。

走进位于上博人民广场馆4楼的“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圆形大门勾勒出中式园林意境,一边是对称陈列的各类珐琅器日常用具,另一边展厅则化身古代宫殿,体型硕大的掐丝珐琅的熏炉、荷塘盆景、香亭成对排布裸展,让人一窥这一工艺在古代的气象万千。尤其是其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是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出自扬州的能工巧匠,纹饰与宫廷器物相异,十分珍贵。

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以象头为足。(简工博 摄)

此次展览上所有精美的展品全部来自张宗宪的捐赠。在去年捐赠掐丝珐琅胡人坐像、象尊、荷花纹瓶等文物之后,他近期再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梵文碗、麒麟香炉、兽面纹匜、开光人物图方花盆、鸟形烛台、花卉纹六方瓶等8组9件铜胎掐丝珐琅器。5月8日举行的捐赠仪式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现场为张宗宪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对上海博物馆的深厚情谊、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化私为公的大义大爱,为此上海博物馆特别设立国内首个珐琅器常设展厅。

据悉,这些珐琅器制作年代从明代至二十世纪,包含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其中不乏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的佳作,不仅能让观者一窥皇家珍品的雍容华贵,更是一部展示掐丝珐琅这一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的发展简史。褚晓波表示:“张宗宪先生的慷慨捐赠帮我们填补了相关空白,希望更多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

国内首个珐琅器常设展厅在上海设立,背后是传奇收藏家两度捐赠

掐丝珐琅麒麟香炉。(简工博 摄)

目前上博馆藏文物102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14.5余万件,文物收藏包括33个门类,是全球收藏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上博方面表示,70余年间,上博得以发展至今,与诸多捐赠人的义举与厚爱密不可分。

去年9月出现在上海博物馆,96岁的张宗宪一袭白色西装内搭彩色条纹衬衫,头戴饰以热带花卉丝带编织帽,精神矍铄。此番再次出现,他以白色立领衬衫搭配蓝色麻质外套,依然戴着一顶饰有深蓝底白色花纹丝带的编织帽。有他在的地方,总少不了欢声笑语,不少业内人士和文博爱好者闻讯而来,与他交谈合影。在文物收藏界,他是一位经历传奇、颇有名望的收藏大家。

张宗宪在捐赠仪式上。(上海博物馆供图)

张宗宪籍贯江苏常州,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的“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虽然自嘲“读书少,小学毕业就出来开百货做生意”,但他从小耳濡目染,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操起父辈旧业。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此后他频繁现身拍卖会,助力推动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1993年6月20日,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在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了中国大陆首次书画拍卖会。张宗宪一身橘黄色西服、一幅变色眼镜,身边紧挨着画家陈逸飞和荣宝斋总裁米景扬。拍卖会上,他手持一号牌,频频为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加价并最终以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最高价拍走了这件第一号拍品。此后在嘉德首场拍卖会、上海瀚海首拍上,他都举1号牌亮相,不仅为中国艺术市场带来积极信号,也让自己获得“1号先生”之名。

尽管经历传奇,这位收藏界大拿却十分接地气,甚至称自己的英文名“ ”为“萝卜张”。在首次向上博捐赠时,他以“爱国”二字概括自己的举动,在最近的捐赠仪式上,他再次表示:“我出生总要为上海出一份力。上海能成为这类收藏的第一,我高兴!希望大家能赞同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