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聚焦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更有什么特性,特色是什么?


  • 时间:2024-04-29 10:32:28
  • 浏览:83

引言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具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及高监管性的特点,这决定了金融机构进行价值管理的特殊性。

由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链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价值管理应用上较为典型,5C的资本结构、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和资产配置同样构成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的是以货币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商品,通俗来说,就是将分散闲置的资金集中,通过期限转换和风险承担,调动到需要资金的地方去,各项经营活动引起的资金流动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可以理解为是通过资金的有偿转移来创造价值。

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较一般工商企业的显著特性: 一是高杠杆性,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比例远低于一般工商企业,需要在建立自身信用的基础上,依靠放大杠杆来实现规模的增长和回报的实现。

负债是其获取“原材料”的主要渠道并产生成本的主要部分,因而被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能力之一,在金融机构内部是持续性的活动。

二是高风险性,风险是金融机构加工的主要对象,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高杠杆和高风险相伴相生,高杠杆比例将放大风险敞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贯穿其所有经营活动的始终,并天然具备主动承担风险的冲动。

风险不仅是其自身经营的关键性因素,若风险延伸到社会、国家或是更大范围,还会造成较为广泛的影响,甚至会引起金融危机。

三是高监管性,由于金融业的独特属性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金融行业一直处 于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在行业准入、业务监管、产品和服务定价、审慎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监管要求,这使得金融机构的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往往需要以监管合规为前提,一旦严重逾越就有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

按照业务性质,金融业总体上可以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通常是指商业银行等发挥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创造等基本金融功能的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除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外的信托、基金、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资产管理、证券承销、经纪或交易服务、保险保障、直租或回租等。但从公司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应用价值管理的范围或对象存在不同。

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主要是运用客户的资金进行投资,其价值的核心来源在于其所投放的各个项目。

也可以这样理解,它们自身的财务报表并不能真正反映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而只是资产管理服务及相关资产价值创造所带来的收益的呈现,因此在金融机构层面进行价值分析意义不大。

价值管理工具运用的主要对象应是各个投放项目,如募集的资金主要是投向某实体企业,就应该主要运用5C体系对该企业进行分析,而这种价值管理就与一般工商企业类似。

提供经纪或交易等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以及并购重组等,主要赚取的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佣金收人,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机构。

对该类型的金融业务,其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是由各项单独的委托受托关系组成,并未形成连续性的价值创造循环,其价值主要来源于对委托业务的持续获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种类型的业务并不是5C价值创造活动的典型体现,在价值管理的应用上不够全面。

而非银金融机构中的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其价值创造活动的基本逻辑实质与商业银行有相近之处,都是将获取的资金(负债端)通过风险定价、风险转移、信用设计、期限错配等工作。

投放到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非标类信贷资产或不动产等监管允许的范围(资产端),形成了资金与资产互相驱动、互为因果的强联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实际存在着持续性的价值创造活动,是价值管理工具可以完整运用的领域。

然而与商业银行相比,保险业务负债端的价值评估较为复杂,因承保产生的偿付责任准备金负债需要专业精算技术计量,不如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得直观。

融资租赁业务集融资、融物、贸易服务为一体,是传统银行信贷的重要补充,但融资租赁的业务品种和范围不如商业银行广泛。而银行是一般工商企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在实际中是最为常见的金融机构。

从公司价值的本源来看,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实际趋同,同样也遵循5C价值创造的逻辑循环,但由于金融行业高杠杆、高风险、高监管等特点,使得银行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有其自身特点:

以资本结构为起点,为了形成资产需要考虑资本的来源,并围绕资本结构监管要求和资本回报最优原则构建资本结构管理的完整架构;

资本投人后进行现金创造,通过业务经营和风险承担,形成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利润表上的收人和成本费用,实现投入资本的回报,获得经营所需的内生现金(可视为经常性净利润);

与此同时进行现金管理,对于业务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动实施全流程管理,并关注流动性风险,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同时提升资金运营效率;

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构建资金与资产的双边协调运作机制,资金筹集就是有关资金来源的管理,主要是银行的负债业务,不仅是融资活动,更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为银行持续经营提供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是资产配置实施的基础;

资产配置则是有关资产投放的管理,是经营层面的内涵式资产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包括在资本层面获取的外延式增长,通过价值分析、价值评估与价值检讨推动资产组合的优化;

随着资金与资产的相互驱动,银行实现持续增长,在规模扩大的又要关注资产与资本的适配性,即是否满足资本结构约束的前提,回到5C价值创造循环的起点。

其中,如同资产配置在一般工商企业中属于公司持续性管理活动,资金筹集也贯穿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且资金筹集与资产配置之间形成较强的联动关系,这是商业银行较一般工商企业更为鲜明的特点。

由于商业银行的负债属于核心业务活动,参与价值创造全过程,其所带来的对资本结构、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产配置等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影响,都体现了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

负债也会随经营活动的开展而经常变动,从而造成债权价值的不稳定,因而较难独立评估。

银行应更侧重于关注其股权价值,而非如一般工商企业一样包含债权价值和股权价值的公司价值。现金流折现模型可以反映公司价值本源,因此运用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银行股权价值可细化对应到5C的各个价值关键驱动因素上。

其中,银行股权自由现金流实质上就是公司自由现金流扣除负债相关现金流影响后的净额,其根本来源是银行的经常性净利润,是由银行在满足资本约束前提下通过持续性业务经营活动产生。

而持续性业务经营活动就是由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以及资产配置组成。股权自由现金流以及价值创造的持续性,与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以及资产配置都密切相关,而折现率相应采用权益资本成本,主要由资本结构决定。

具体就每个价值关键驱动因素而言,商业银行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满足资本结构的要求是商业银行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前提。

资本结构反映的是资本与表内外不同风险特征资产之间的对应和变化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债权人、股东及监管部门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偏好与约束。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结构管理的核心指标且被高度监管,而最优资本结构则体现为规模、盈利和风险动态平衡下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佳适配关系。

资本结构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通过资本规划、资本配置、资本监控和考核,在支持业务扩张的同时有效抵御风险。

结语

资产配置代表商业银行在经营层面对资产端的管理,并同时在资本(资本支出)层面进行资产组合优化、同样需要以业务战略:财务资源,组织能力、回报、增长及风险为依据进行决策,以推动银行实现整体可持续增长。

在价值分析中,强调根据银行业务特性,从回报、增长与风险三个维度细化并分析银行的价值关键驱动因素。

在价值评估中,实践中常见的是以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即剩余收益模型为主估算银行股权价值,并辅以市账率等相对估值法确定合理的估值区间。

在价值检讨中,主要体现为运用价值导向工具,将财务资源按回报和增长水平高低在不同资产中进行差异化配置,动态调整资产组合,提升资产配置效率。